西汉、新朝、东汉都是大一统王朝,我们合称为汉朝。这个关于重阳节的传说就发生在历经一百九十五年的东汉王朝,又称后汉。传说的发生地在河南省的汝河一脉,稍微绕口的归属关系——汝河是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。
东汉年间,汝河一带突发瘟疫,究其原因,竟是一瘟疫狂魔作祟。这厮一旦现身,现身之地的方圆村民都会相继感染病倒,痛苦离世。汝河救世主——桓景横空出世。当然,桓景的现世是躺在病床上的,桓景的父母也没逃过这厮瘟疫狂魔的侵扰,相继离世,桓景痛不欲生,父母的病逝已在桓景的心中埋下报仇的心切。
正值年轻的桓景,年富力强,爱妻的精心照顾让他很快大病初愈。当爱妻、爱子与桓景跪拜在已故父母的墓碑前许下誓言,为父母报仇,为天下之黎民百姓,降妖除魔… …
整装待发,桓景惜别爱妻和爱子,叮嘱邻里多加照顾,踏上拜师求道的征程。
拜师求道本是一件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的历练。传说中的无独有偶,桓景准备拜求在一位骑仙鹤仙师的门下,此仙师居住在东方古老的神山之中。路途艰险,毒虫虎兽也无法阻挡桓景拜师求道的意志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仙鹤指引下,桓景终于在神山之中找到了这位仙师。
仙师的点拨,桓景的苦练。岁月如梭,桓景一身武艺绝学浑然天成。仙师把桓景唤到跟前说:“桓景,你的学艺已成,可以下山去降妖除魔。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就要现世作恶于人间”。
一把降妖除魔剑、一包茱萸叶、一盅菊花酒、一段降妖伏魔心法。桓景跪拜仙师,骑上仙鹤往汝河飞去。
九月初九的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大地上时,仙鹤已缓缓降落在村落之间,桓景招呼邻里乡亲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去,分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,一杯菊花酒。
午后大地的阳气开始下降,瘟神狂魔从旋转的黑气之中现身,恐怖的怪叫不绝于耳。山头上的村民迅速吸引了瘟神狂魔眼球,它迅速朝这边飞过来,村民身上带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的气息让瘟神无法近身,在它狂躁痛苦之际,桓景心念口诀,手持降妖除魔宝剑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宝剑插入了瘟神狂魔的心脏,伴随狂魔的惨叫,它化作黑色尘埃消失在人们视线之中。
桓景从此成为人们心中的救世主,和那温柔体贴的妻子和爱子生活在这方想和的土地上,成为永恒的佳话… …
常绿带香是茱萸的显著特征,杀虫消毒和逐寒祛风是茱萸的神奇功效,它是著名的中医药材。佩茱萸,中国岁时风俗之一。在九九重阳节古人在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爬山登高,有“避灾”的含义。
佩茱萸&饮菊花酒,全家老小一起“踏秋”登高望远成为华夏儿女在九九重阳节的传统活动,来纪念桓当年的壮举。
糯米是制作酒的主要材料,酒曲是酿制好酒的主要手段,菊花完美交融已成长寿酒。清凉甜美,养肝、明目、健脑、消炎解毒、延缓衰老等功效浑然天成,这就是中国民间传承千年有的传统习俗——重阳节醉美菊花酒。
媲莲花白,蹬邻竹叶青。
菊英夸寿世,药估庆延龄。
醇肇新风味,方传旧禁廷。
长征携作伴,跃进莫须停。
陶渊明有 “酒能祛百病,菊能制颓龄”之说。明清时期,多种草如地黄、当归、枸杞药掺杂菊花酒中,其效更佳。神医李时珍指出,菊花具有“治头风、明耳目、去瘘瘅、治百病”的功效。九九重阳当天,采摘初开菊花和青翠的枝叶,掺入准备酿酒的糯米中,上好的酒曲,存酿至来年重阳节饮用。
时逢佳节,清秋气爽,菊花盛开,窗前篱下,片片金黄。除登高插茱萸外,亲友们三五相邀,同饮菊酒,共赏黄花,确实别有一番情趣。尤其是诗人们,赏菊饮酒,吟诗唱酬,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。
“花糕”、“菊糕”、“发糕”都可称为重阳糕。米粉、豆粉等为原料,发酵,点缀以枣、栗、杏仁等果馕、加糖蒸制而成。重阳糕源于唐朝,在宋朝已十分盛行。
重阳节之际,,满城尽是桂花香,作为中国十大名花,常绿吸尘的绿化功能更是凸显在公园和街道行道树之间。桂花属木犀科,木樨花由此得名。木樨花洒在这重阳佳节精致糕点上,立刻成为重阳组合糕点组合之一——木樨糕。浓郁鲜香,唇齿留香,老少皆宜。
“浓郁香醇·浓情惬意”
正值九九重阳好时节,老人节,天下老人身体健康 ,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