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式加工 乾式加工法通常應用於Robusta咖啡豆的加工,但也有少量的Arabica咖啡豆以此法加工。乾式加工法的方法簡單,不需投資太多的設備,咖啡果實也不必經過篩選,因此適合於人工短缺的地區採用,是一種最經濟的加工方法。 乾式加工可以用自然或人工方式進行乾燥。自然乾燥即以陽光進行乾燥,其優點是設備投資最少,但需要空曠的乾燥面積;因咖啡果實之果漿中含有醣類及果膠,因 此乾燥速度較慢。陽光乾燥通常在乾淨的土地或水泥地面上進行乾燥,將咖啡果實平鋪在地上,高度約3~4公分,在乾燥初期不應鋪得太高,以避免不良的發酵作 用。 在此階段中,過高的溫度會使咖啡豆生成變色作用,使銀白色的外膜褐變,會影響咖啡的質量。乾燥過程中需要經常翻攪,以避色黴菌的孳長。乾燥場要通風良好, 因此赤道及森林區並不適當,因為通風不良且經常有霧氣滯留。 在自然乾燥階段中,咖啡果實的表面會有許多微生物生長,尤其是黴菌,某些酵母菌及細菌也會生長。在一定的鋪高厚度下,乾燥所需時間視氣候及咖啡果實的大 小、成熟度及水分含量而定。一般而言,乾燥時間約需3至4周。 人工乾燥適合於人工成本較高的地區,其乾燥速度之主要限制因素為乾燥溫度。較高的乾燥溫度容易導致臭豆的生成,對於質量有極為不利的影響,一般以55°C 以下溫度為宜。可採用的人工乾燥設備種類很多,如靜置式、迴轉式、水平式及直立式等;使用之燃料如乾燥咖啡殼或木材等固態燃料或液態燃料及蒸氣等;將熱氣 直接或間接與咖啡果實接觸均可。
濕式加工 濕式加工法可以產出質量較佳的生咖啡豆,此法通常用來生產溫和arabica咖啡豆,廣泛應用於中美洲及拉丁美洲。濕式法需要額外的一些設備,如初步清洗、分級.打漿、發酵及乾燥等設備。此外,也需要大量的清水。 僅有成熟的果實才能進行濕式加工,因此在咖啡漿果的采收上比較麻煩。所采收之成熟果實應儘快加工處理,避免因堆積而生成熱,使質量降低,如變色豆及臭豆的 生成。咖啡果實經過水洗及去除雜質以後,即進行打漿,去除黏質漿狀物及外殼。 下一個步驟就是發酵,其目的在於水解黏質漿狀物,易於後續的清洗工作;此外,若黏質漿狀物殘留在咖啡豆,則在乾燥時會生成不良的發酵作用,會危害到咖啡的 質量。站在生物化學的觀點而言,發酵作用就是在進行果膠的水解作用,雖然主要的水解作用是由果實所含之果膠水解酵素所進行的,但是也會因微生物的參與,生 成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。應避免生成酸性有害微生物(黴菌)的生長。 發酵作用可以在水中或乾燥狀態下進行,也可以進行混合發酵,就是在開始的階段中進行濕式發酵,使其迅速酸化,以保護酵母菌,然後浸泡于水中,進行濕式發 酵。發酵時間的長短依氣候條件及咖啡豆的狀況而異,在低海拔地區,發酵時間較短,高海拔地區的時間較長,約需48~72小時。添加果膠水解酵素可以縮短發 酵時間,當咖啡豆不再其有沾黏性即可。 當發酵完成以後,即進行洗滌,將黏質物質完全去除。於瀝幹後進行乾燥,使水分由60﹪降至50﹪左右,也可以在陽光下曝曬2至3天,使水分降至45﹪,再 進行最後階段的乾燥,自然或人工乾燥均可,但乾燥溫度最好不要超過55。C,其最終的水分含旦應在I2﹪以下。
咖啡漿果之加工 在咖啡生產地區中,生咖啡豆的加工方式主要有二種方法,分別為乾式加工法及濕式加工法,前者較為簡單,製程中對於咖啡豆的傷害較少,將所採收之咖啡果實立 即進行乾燥及後續加工即成;相反的,濕式加工法需要嚴格的控制採收條件,雖然加工過程較為複雜,但部分品鑑專家認為所得生咖啡豆的質量較佳。 除了乾燥之前不同的加工方式以外,完成乾燥以後之生咖啡豆的後續加工步驟則是類似的,這些步驟包括:清淨、去殼(膜)、大小分級、篩選(比重/顏色)、儲 藏或裝袋等,這些加工步驟又稱為後續加工或出口(交易)前加工。
後續加工 經過乾式或濕式加工後之生咖啡豆尚需進行一系列的後續處理,才能符合保存或出口交易上的條件,這些後續加工分述如下: 重新乾燥: 不管是乾式或濕式加工,所得之初級生咖啡豆的乾燥度通常都不足,需要重新加以乾燥,使水分確實降到11~12﹪,使易於脫殼或去膜。 清 潔: 乾燥的含膜生咖啡豆及部分乾燥之咖啡果實仍含有許多雜質,如石頭、金屬片及其它外來物質。這些雜質都應加以去除,以免損傷後續的加工設備。生咖啡豆可以經由漏斗通過篩網,去除大型雜物及中型不純物,再用磁鐵吸取金屬片,最後再用風選機分離其他雜質。 脫殼及脫膜: 在濕式法加工生豆中,外殼及圍繞生豆之乾燥外膜都需要立即去除之,乾式加工之生豆要進行脫殼,若要完全去除銀白色外膜,則需要以精磨機拋光處理。 大小分級: 不同大小之生咖啡豆有不同的等級及售價,因此需要進行分級。一般而言,顆粒較大的生豆較值錢,顆粒大小較整齊者也較好,將形狀不同的生豆,如扁平豆及半圓豆加以分離,有助於使後續密度選別更為容易,更有助於未來烘焙之均勻性,也有助於咖啡質量之提升。 密度選別: 主要利用風選或重力分離的方式,將比重較輕之變形、變色或有病蟲害之生豆加以分離。 顏色選別: 變色的生豆通常利用電眼來加以選別。 保 存: 在 生產國當地之生咖啡豆的保存,不是以乾燥果實就是以乾燥含膜生豆的方式來保存。帶殼之咖啡果實因帶有外殼,可提供良好的保護,可避免昆蟲及水分入侵。生咖 啡豆在進行保存時之水分含量不應超過12﹪在此水分含量之下,可將黴菌的生長及酵素的活性降至最低。當空氣的相對濕度超過74﹪時,無害的黴菌 會開始生長,在濕度達到85﹪以上時, 酵母菌及細菌可開始繁殖,因此保存時間之長短,端視保存濕度及溫度而定。保存過程中會生成一些生物化學反應,結果生成變色作用,其詳細之化學變化專家們至 今尚未完全明瞭。
全球咖啡種植狀況 世界咖啡的主要栽種區域,雖集中在接近赤道地區,但卻廣布於中南美洲、 非洲、亞洲及大洋洲。主要生產國如:巴西、哥倫比亞、象牙海岸、印尼、墨西哥、衣索匹亞、薩爾瓦多、瓜地馬拉、;印度、烏干達、哥斯大黎加、 厄瓜多爾、喀麥隆、肯亞、薩伊、馬達加斯加、宏都拉斯、 秘魯、巴布亞新幾內亞及越南…等,估計全球產量超過600萬公噸。 巴西為眾人皆知的咖啡最大生產國,絕大多數為Arabica種咖啡豆;哥倫比亞也是非常有名的咖啡生產國,以質量優良聞名於世;牙買加雖然產量不多,但是 由於著名的藍山咖啡豆產於該國而馳名於世;衣索匹亞則是Arabica種咖啡樹的原產地,當前仍然可以在該國找到野生原種。最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地區種植 咖啡的蓬勃發展,東南亞在這方面雖然起步較晚,但是近年來的產品及質量都有急起直追的現象,此外由於亞洲地區咖啡消費量的無窮潛力,遂引起咖啡加工廠商的 注意,紛紛就近設廠,利用附近生產的咖啡豆原料,以歐美先進的設備及咖啡專業國之豐富經驗,生產各種咖啡製品,行銷全球。